服务创造价值、存在造就未来
思玉台是纪念信丰籍开国中将曾思玉。其上置升鼎,为王子午鼎,升鼎之首,是其中最漂亮的一种。升鼎的寓意为“革故鼎新”,设置于“思玉台”,象征曾思玉将军打破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事迹。王子午鼎铭文表达了对先祖的追思,叙说了施德政于民的业绩,并希望子孙后代既要施德政于名,又不要失威仪,既要以国家社稷为根本,又要照顾国民的意愿,急民之所急,并以此作为行为标准。
铜鼎底座正中“正气”二字,为曾思玉将军手迹。
曾思玉是江西省信丰县人,1911年生,一生身经百战,是毛泽东的爱将,40年间数十次受到毛主席接见。
“为毛主席送急信”
长征途中,在北上与南下战略方针的抉择上,以毛泽东为实际核心的党中央与张国焘分裂主义倾向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斗争。关键时刻,党中央果断决定率红一方面军单独北上,毛泽东亲笔给徐向前写了一封十万火急的信,避免了一场红军打红军的悲剧。这封生死攸关的急信是谁送的呢?就是信丰籍人、1955年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将军衔的曾思玉。
后来,曾思玉在他写的《前一百年》回忆录中详细地回忆了这一情节:“给徐总指挥送信,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徐向前,徐总指挥的高级指挥员风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揣摩着,毛泽东给徐总的这封信,可能是揭露张国焘妄图危害党中央的阴谋,阐述为了挽救红军,避免红军内部冲突而造成互相残杀的悲剧。党中央和毛泽东率领领右路军继续北上的事实真相,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吗?当时,身为四方面军总指挥的徐向前,在历史最危急的紧要关头,旗帜鲜明地回答:‘哪有红军打红军的道理!’才使张国焘的阴谋未能得逞,为维护红军的团结做出了重要贡献。”
开国将帅第一“福将”:可能是他们在天上保佑我吧
曾思玉虽然身材不高,但体格壮实,机智灵敏,遇到险情时,每次都能化险为夷,连陈老总都称他为“福将”。
有一次,曾思玉率领一个连路过一条小山路,一边是峭壁,另一边是悬崖,非常难走,曾思玉一不小心踩空了,就在他翻落悬崖的一瞬间,猛地抓住一把芦苇草,悬在半空中,战士们赶紧过来营救,曾思玉方才脱险。当时悬崖边都是光秃秃的,只有那一个地方有芦苇草,如果是在别的地方掉下去,必死无疑。而且,那把芦苇草其实也并不粗壮,不用很大力就能拔下来,但那次却能救他一命,确实也是天意了。
红军长征开始后,曾思云更是多次遇险,可以说是九死一生。最危险的一次经历,还是在冲锋作战中,当时,他率领一个连向敌人发起进攻,忽然敌人发射的一发炮弹呼啸而至,曾思玉赶紧带着大家趴在地上,爆炸后,他起来发现,身边的几个战友或牺牲或负伤,唯独他一点伤都没有。
到了抗日战争时期,曾思玉先后担任115师689团政委、343旅政委、冀鲁豫第二军分区司令等职,先后参加了平型关、薛公岭等大大小小几十次战斗,让人惊奇的是,曾思玉依然一次都没有负过伤。
晚年的时候,当有人问起曾思玉打了几十年的仗,为什么一次都没受伤时,他先是风趣地说:“我福大命大造化大,敌人的子弹都躲着我。”但随后又失落地说:“跟着我的很多人都牺牲了,可能是他们在天上保佑我吧。”
80年代初期,中央号召老一代领导干部让贤,提拔年轻干部,当时还是大军区正职干部的曾思玉,第一个响应号召,申请离休,说:“我们的思维已经跟不上这个时代了,未来是年轻人的,我们的任务,就是为年轻人保驾护航。”
曾思玉特别关心和支持家乡建设。嘉定镇游洲村党支部书记陈传斌介绍,曾思玉曾争取组织上为家乡捐赠车辆,信丰县城修桥时还捐赠钢筋,主动为村组修路捐款。2007年,信丰县修建城南大道,需要搬迁曾思玉母亲的坟墓。曾思玉二话不说,主动搬迁母亲的坟墓,表示一定要全力支持家乡建设,起了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2012年,曾思玉与世长辞,享年101岁高龄,但他“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信念和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以及心系祖国、心系群众、一心为民的情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